理伦三级_成人高潮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_在线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久久精品欧洲AV无码四区_一级绝黄_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集團簡介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發改委印發《“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2016-12-28

日前,發改委發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地方科技、工信環保等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執行《“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強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


到2020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高效節能環保產品市場占有率將獲明顯提高,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有利于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制度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規劃詳情如下:


“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webp.jpg

“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綠色競爭力的重大舉措,是補齊資源環境短板、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支撐,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客觀要求。為加快將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期間,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產業規模快速擴大,2015年產值約4.5萬億元,從業人數達3000多萬。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高效燃煤鍋爐、高效電機、膜生物反應器、高壓壓濾機等裝備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燃煤機組超低排放、煤炭清潔高效加工及利用、再制造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擁有世界一流的除塵脫硫、生活污水處理、余熱余壓利用、綠色照明等裝備供給能力。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涌現出70余家年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的節能環保龍頭企業,形成了一批節能環保產業基地。節能環保服務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務模式得到廣泛應用,一批生產制造型企業快速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變。


同時,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基礎性、開拓性、顛覆性技術創新,部分關鍵設備和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垃圾滲濾液處理、高鹽工業廢水處理、能量系統優化等難點技術有待突破,高端技術裝備供給能力不強。市場秩序不規范,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惡性競爭問題突出,部分地區地方保護現象嚴重、市場競爭不充分,產品能效、水效虛標屢禁不止,部分落后低效技術裝備對中高端產品形成市場擠壓。節能環保服務業違約現象增多,糾紛處理尚未建立機制性安排。制度體系不完善,節能環保標準建設滯后,稅收優惠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綠色消費缺乏有力引導。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是我國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我國資源環境形勢嚴峻,有世界上最強烈的環境改善訴求,有最大的節能環保市場,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大有可為。要緊緊抓住歷史機遇,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做好存量的綠色化改造和增量的綠色化構建,提升經濟整體的綠色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更大的環境和社會效益。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立足發展階段和現實國情,以解決突出資源環境問題為導向,以提高節能環保供給水平為主線,以創新為驅動,以重大工程為著力點,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優化市場環境,運用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源要素充分、有序投入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提質、創新發展,為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可靠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引領。以節能環保領域科技創新為核心,強化產學研用結合,打造協同創新平臺,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技術更新換代。推動商業、服務、管理模式創新,滿足多元化、個性化市場需求。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脫穎而出,提升節能環保產業供給質量和水平。

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節能環保產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規范市場秩序,形成統一開放、平等準入、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政策扶持,打破隱形壁壘,強化監督管理。

堅持重點突破。以系統節能、水氣土環境污染治理、尾礦資源化及工業廢渣利用等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為重點,有針對性的加強關鍵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的研發攻關,提升節能環保產業對解決重大資源環境問題的支撐能力。

堅持開放共贏。堅持 “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鼓勵外商投資,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結合“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綠色對外援助等,支持我國節能環保企業參與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事業。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高效節能環保產品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有利于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制度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吸納就業能力增強。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左右,吸納就業能力顯著增強。


——技術水平進步明顯,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共性技術,一些難點技術得到突破,裝備成套化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主要節能環保產品和設備銷售量比2015年翻一番。

——產業集中度提高,競爭能力增強。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在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領域培育骨干企業100家以上。形成20個產業配套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服務保障水平高的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


——市場環境更加優化,政策機制更加成熟。全國統一、競爭充分、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價格、財稅、金融等引導支持政策日趨健全,群眾購買綠色產品和服務意愿明顯增強。

 

三、提升技術裝備供給水平

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推動跨學科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開展綠色裝備認證評價,淘汰落后供給能力,著力提高節能環保產業供給水平,全面提升裝備產品的綠色競爭力。


(一)節能技術裝備

工業鍋爐。加快研發高效低氮燃燒器、智能配風系統等高效清潔燃燒設備和波紋板式換熱器、螺紋管式換熱器等高效換熱設備。支持開發鍋爐系統能效在線診斷與專家咨詢系統、主輔機匹配優化技術等,不斷提高鍋爐自動調節和智能燃燒控制水平。推進高效環保的循環流化床、工業煤粉鍋爐及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等產業化。鼓勵鍋爐制造企業提供鍋爐及配套環保設施設計、生產、安裝、運行等一體化服務。

電機系統。加強絕緣柵極型功率管、特種非晶電機和非晶電抗器等核心元器件的研發,加快特大功率高壓變頻、無功補償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以及冷軋硅鋼片、新型絕緣材料等關鍵材料的應用,推動高效風機水泵等機電裝備整體化設計,促進電機及拖動系統與電力電子技術、現代信息控制技術、計量測試技術相融合。加快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等新型高效電機的研發示范。

能量系統優化。加大系統優化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鼓勵先進節能技術、信息控制技術與傳統生產工藝的集成優化運用,加強流程工業系統節能。針對新增產能和具備條件的既有產能,以整合設計為突破口,形成貫通整個工業企業生產流程的綜合性節能工藝技術路線。


專欄1  重點行業能量系統優化的重點節能技術

(一)鋼鐵行業

開發熱態爐渣余熱高效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技術、復合鐵焦新技術、換熱式兩段焦爐技術等。推廣“一罐到底”鐵水供應、燒結煙氣循環、高溫高壓干熄焦等技術。

(二)有色行業

開發鋁電解槽大型化及智能化技術、連續或半連續鎂冶煉技術等。推廣鋁液直供、新型結構鋁電解槽、高效強化拜耳法氧化鋁生產、富氧熔煉、粗銅連續吹煉等技術。

(三)石化和化工行業

開發油品及大宗化工原料綠色制備技術、石化裝置換熱系統智能控制技術等。推廣煉化能量系統優化、烯烴原料輕質化、高效清潔先進煤氣化等技術。

(四)建材行業

開發水泥制造全流程信息化模糊控制策略、平板玻璃節能窯爐新技術、浮法玻璃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型控制與管理技術等。推廣高效熟料煅燒、玻璃熔窯純低溫余熱發電、陶瓷薄形化和濕改干等技術。

(五)煤化工行業

大力發展焦爐煤氣、煤焦油、電石尾氣等副產品的高質高效利用技術。


余能回收利用。加強有機朗肯循環發電、吸收式換熱集中供熱、低濃度瓦斯發電等技術攻關,推動中低品位余熱余壓資源回收利用。加快爐渣、鋼坯和鋼材等余熱回收利用技術開發,推進固態余熱資源回收利用。探索余熱余壓利用新方式,鼓勵余熱溫差發電、新型相變儲熱材料、液態金屬余熱利用換熱器技術等研發。推動余熱余壓跨行業協同利用和余熱供暖應用。


照明和家電。推動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發展水平提升,加快大尺寸外延芯片制備、集成封裝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快硅襯底LED技術產業化,推進高純金屬有機化合物(MO源)、生產型金屬有機源化學氣相沉積設備(MOCVD)等關鍵材料和設備產業化,支持LED智能系統技術發展。大幅提高空調、冰箱、電視機、熱水器等主要用能家電能效水平,加快智能控制、低待機能耗技術等通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綠色建材。鼓勵開發保溫、隔熱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壽命長的外墻保溫材料、低輻射鍍膜玻璃、斷橋隔熱門窗、遮陽系統等,開發推廣結構與保溫裝飾一體化外墻板,引導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等建材的應用。支持發展環境友好型建筑涂料和膠黏劑,推廣應用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和熱反射膜。


(二)環保技術裝備

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煙氣多污染物協同處理技術及其集成工藝、成套裝備與催化劑開發,攻克低氮燃燒和脫硝工藝氨逃逸控制、PM2.5和臭氧主要前體物聯合脫除、窯爐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研發脫硫、脫硝、除塵、除汞副產物的回收利用技術。探索揮發性有機物(VOCs)源頭控制方法,研發推廣吸附濃縮、低溫等離子體凈化、生物法脫臭、光氧化和光催化等末端治理及組合治理技術,在石油石化、汽車噴涂、印刷等行業開展VOCs治理,推進吸附材料再生平臺示范建設。促進發動機、汽輪機等機內凈化、尾氣治理、蒸發排放控制等移動源環保升級,以及柴油機(車)排放凈化。加強大氣污染來源識別及區域聯防聯控技術集成研究。推進鋼鐵、水泥等行業以特別排放限值或更高標準為目標的技術研發示范和應用。

水污染防治。加強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水體富營養化控制、總磷達標排放等關鍵技術研發力度,著力突破藻毒素處理、飲用水消毒副產物去除等水安全保障技術。開展地下水污染溯源技術、修復材料及技術研究,開展工業廢水生物毒性、急性毒性等前瞻性技術研究,開發新型高效水處理材料及高效水處理生物菌劑。加快反滲透膜、納濾膜的推廣,提高膜生物反應器性能、降低成本。開展高效低耗生活污水處理與回用工藝研發和示范,示范推廣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大力推行低成本、微動力的小型水處理技術和畜禽養殖面源污染控制技術,推動小城鎮和農村生活污水以及施工營地生產生活污水分散處理。

土壤污染防治。增強土壤污染診斷水平,增強風險識別、污染物快速檢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風險管控能力。突破功能材料(藥劑)、土壤調理劑和修復藥劑的技術和成本瓶頸。加快實現原位修復專用工程設備國產化。加強生命科學技術在土壤修復領域的技術儲備。提升農田土壤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快速檢測修復技術水平,以及污染場地風險評價數值模擬技術水平。開展污染場地和礦山修復,推動土壤污染治理試點示范。

城鎮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提高生活垃圾焚燒飛灰、濃縮滲濾液、填埋氣利用技術水平,加快村鎮低成本小型垃圾處理成套設備開發示范。著力突破重金屬廢物、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廢物綜合整治工作,推動與我國危險廢物基本特征相適應的利用處置技術研發,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過程的風險控制水平,促進危險廢物高效焚燒裝備產業化,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的精細化、信息化水平。

噪聲和振動控制。開發新型吸聲、隔聲、隔振、減振材料,重點推進阻尼彈簧浮置板軌道隔振技術國產化,提升配套產品的自動化和集成化水平。推動燃煤電廠低頻噪聲源頭治理成套設備研發和應用。推進施工場地、機場等環境噪聲在線連續監測技術設備的研發和應用,加強低成本、可移動降噪設備研究與推廣。

環境大數據。推動在線監測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強環境物聯網與大數據建設,實現環境監測數據模型化、精細化、準確化。以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重金屬、火電廠ppb級PM2.5在線監測和現場快速檢測技術,以及相關標準物質的研發和應用。開展大氣新型污染物、空氣環境顆粒物、工業排放氣體在線監測計量、水質生物毒性監測、土壤和地下水監測等技術研究。研究適用范圍廣、監測數據準確的多參數水質自動檢測儀器和連續監測裝備,推進水質自動化監測。提高在線監測儀器的測量精度和性能穩定性,提升儀器儀表智能化水平。


(三)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

尾礦資源化。開發選礦藥劑及裝備,加快多種共伴生有價組分綜合回收利用等高效尾礦回收技術研發。加大膏體尾礦干式堆存、尾礦高濃度充填自動化控制、高濃度尾礦膠結充填采礦等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力度。開發低成本生產超高強度混凝土、微晶玻璃等尾礦利用產品。加大煤矸石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

工業廢渣。積極研發源頭減量、雜質脫除、結構重構、強化成型等關鍵技術,突破冶煉渣多種有價組分綜合回收技術,示范推廣赤泥、脫硫石膏、磷石膏、粉煤灰等工業廢渣的高效無害化處理技術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以工業廢渣為原料的高附加值產品和低成本利用技術。



專欄2  工業廢渣研發和推廣的技術及產品

(一)赤泥

重點研發低成本赤泥脫堿、高鐵赤泥及赤泥鐵精礦深度還原再選技術、赤泥制備路基固結材料,開發以赤泥為主要原料的泡沫玻璃、循環流化床脫硫劑、環境修復材料、化學結合陶瓷(CBC)復合材料等產品。

(二)冶煉渣

重點研發微膨脹型充填采礦專用膠凝材料、多種有價組分綜合回收等技術。

(三)副產石膏

重點突破低能耗磷石膏制硫酸鉀副產氯化銨等技術和利用副產石膏改良土壤、脫硫石膏質量在線監測等技術;推廣磷石膏、不溶性含鉀頁巖制酸聯產硅鈣鎂肥技術。

(四)粉煤灰

推廣粉煤灰分質分級利用系統化技術、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和高附加值元素技術、粉煤灰制作纖維紙漿、粉煤灰制備超細纖維等技術;研發粉煤灰提取Fe2O3、漂珠、碳粒等多重有價組分技術,突破高鋁粉煤灰低能耗冶煉硅鋁合金、粉煤灰制備環保材料、大摻量粉煤灰混凝土路面材料技術等技術。


再生資源。加快開發報廢汽車和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智能拆解和拆解物自動化分選等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廢舊塑料的改性改質技術。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以農林廢棄物原料生產高強度纖維板、輕質裝飾用防火板等中高端產品。研發餐廚垃圾的低成本資源化技術和產品。探索廢舊太陽能光伏板、報廢動力蓄電池、廢碳纖維材料、廢紡織品、廢節能燈、農膜和農藥化肥等新型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技術。鼓勵企業研發和應用智能型回收設備。鼓勵研發和推廣基于物聯網的再生資源收運系統。


再制造。研發推廣生物表面處理、自動化納米顆粒復合電刷鍍、自動化高速電弧噴涂等再制造產品表面處理技術和廢舊汽車發動機、機床、電機、盾構機等無損再制造技術,突破自動化激光熔覆成形、自動化微束等離子熔覆、在役再制造等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基于監測診斷的個性化設計、自動化高效解體、零部件綠色清洗、再制造產品疲勞檢測與服役壽命評估等技術。組織實施再制造技術工藝應用示范。


水資源節約利用。開發雨水高效回收利用、管網檢漏和防滲、民用凈水設備濃水利用等節水技術,研發和推廣高效生活用水節水器具。農業領域推廣輸水明渠防滲、噴灌、微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灌溉技術,工業領域推廣高硬高堿循環水處理技術、水質分級梯級利用技術、高鈣高COD廢水處理回用技術、變頻節水系統等節水技術。進一步解決反滲透膜、超濾纖維等水處理關鍵部件運行不穩定、壽命短等技術障礙,大力推進反滲透淡化裝置和真空纖維超濾水處理等海水、苦咸水淡化技術。


四、創新節能環保服務模式

深入推進節能環保服務模式創新,培育新業態,拓展新領域,凝聚新動能,提高服務專業化水平,充分激發節能環保市場活力。


(一)節能節水服務

做大做強節能服務產業,創新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模式,健全效益分享型機制,推廣能源費用托管、節能量保證、融資租賃等商業模式,滿足用能單位個性化需要。支持開展節能咨詢、評估、監測、檢驗檢測、審計、認證等服務。鼓勵節能服務公司整合上下游資源,為用戶提供診斷、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等合同能源管理“一站式”服務,推動服務內容由單一設備、單一項目改造向能量系統優化、區域能效提升拓展。到2020年,節能服務業總產值達到6000億。鼓勵采用合同節水模式,在電力、化工、鋼鐵、造紙、紡織、煉焦等高耗水行業開展節水改造,實施100個合同節水管理示范試點。


(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市場化,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委托運營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提供環境基礎設施投資運營服務,完善工程總承包+系統托管運營(EPC+C)、項目管理承包(PMC)等運營機制。進一步明確第三方治理項目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減少項目在運營期的爭議。對政府負有支付義務的項目,應納入預算管理。開展小城鎮、園區環境綜合治理托管試點與環境服務試點,鼓勵地方政府采取環境績效合同服務模式引入服務商,推行環境治理整體式設計、模塊化建設、一體化運營。創新排污企業第三方治理機制,鼓勵電力、化工、鋼鐵、采礦、紡織、造紙、畜禽養殖等行業企業將環境治理業務剝離并交由第三方治理。做好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評估,總結推廣有效模式,研究解決制約問題。


(三)環境監測和咨詢服務

引導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污染源監測、環境損害評估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監測等環境監測活動,推進環境監測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服務方式多樣化。對公共環境監測數據,逐步推行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取得,有序放開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污染源自動監測設施的建設運行維護等公益性、監督性監(檢)測業務,有序發展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鑒別、化學品環境危害特別測試等中介服務。提高社會環境監測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評估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業務水平,促進環境監測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強化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事中和事后監管,逐步納入執法監管體系,推動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工作的制度化、體系化、規范化,形成以環保系統環境監測機構為骨干、社會環境監測力量共同參與的環境監測管理新體制。推動環境調查、環境風險評價、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理等環境咨詢服務水平提高。


(四)資源循環利用服務

利用“互聯網+”技術,探索建立再生資源交易平臺,支持回收行業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建設兼具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功能的交投點,推進垃圾收運系統與再生資源回收系統銜接,推動“兩網融合”。推進機械裝備包裝標準化,探索建立逆向物流體系,提高包裝物的回用率和資源化率。鼓勵選礦單位與尾礦資源化利用企業加強合作,開展尾礦庫專業化委托管理服務,建立尾礦管理與綜合利用相銜接的治理模式。推廣秸稈的第三方收貯運模式,提高農林剩余物回收率,促進高值化利用。


五、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以節能環保企業為重點,以產業園區為依托,以第三方機構為有益補充,推動市場主體形成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共生關系,培育節能環保產業的生力軍。


(一)促進各類型企業協調發展

加強龍頭企業的骨干作用,打造綜合實力強、管理水平先進、具有市場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團。引導中小企業差異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業化服務能力的專精特新企業。大力推進節能環保領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掌握核心技術的研發人員自主創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科技型新企業條件和標準,落實普惠性政策,支持節能環保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發揮國有企業技術和管理優勢,提高國有資本的整體功能和效率。充分激發民營企業在節能環保領域的創新活力,引導民營資本參與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項目建設,在PPP項目中不得以任何形式設置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性條款。鼓勵在項目層面開展混合所有制合作,促進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協同發展。


(二)加快產業集聚區提質增效

優化升級現有節能環保產業園區和集聚區,創新政府引導產業集聚方式,由招商引資向引資、引智、引技轉變,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在充分考慮地方資源特點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布局培育一批創新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明顯、規模效益顯著的產業集聚區,創建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主導的國家基礎創新中心。整合集聚區內創新資源,推動創新資源和成果開放共享,提升集聚區整體創新能力,使集聚區成為產業創新的新載體。促進集聚區內產業鏈關聯企業的協同發展,通過深化分工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發揮集聚效應和帶動作用,提高整體競爭優勢。避免對市場行為的過度干預,防止園區重復建設。


(三)發揮第三方機構催化作用

發揮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等產業組織對節能環保產業的催化作用,在政府與行業、企業之間建立起橋梁和紐帶。支持產業協會建立節能環保網絡小組,加強業內企業間的互動互助,建立節能環保企業統計信息報送平臺,開展產業發展動態監測,強化數據采集處理,提高產業數據統計能力和分析能力。及時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反映行業訴求,維護行業整體利益,協助政府完成節能環保產業調查、技術遴選認證、行業標準和技術目錄制修訂等工作。通過組織技術裝備展覽、技術交流和供需對接等活動,促進國內外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和項目信息的交流合作。推動建設專業化節能環保眾創空間、面向市場和產業的科技創新中心,完善技術轉移轉化機制。加強行業自律和同業監管,建立完善行業內自律性管理制度。


六、激發節能環保市場需求

以實施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重大工程、推廣綠色產品、培育綠色消費習慣等方式,有力刺激市場對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全面擴展產業發展空間。


(一)強化重大工程需求牽引

通過實施節能環保重點工程,有力激發市場對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及服務的需求。以燃煤鍋爐、電機系統、照明產品等通用設備為重點,大力推動節能裝備升級改造;開展工業能效趕超行動,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工藝革新,實施系統節能改造,鼓勵先進節能技術的集成優化運用,進一步加強能源管控中心建設。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水氣土領域環境治理、危險廢物防治等環保重大工程,擴大環保產業有效需求。推進國家級和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大宗廢棄物和新型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發展再制造技術和產業,提高城市低值廢棄物資源化水平。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嚴防落后產能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強化資源、能源、環保等硬約束,強化行業規范和準入管理。


(二)完善綠色產品推廣機制

健全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標準體系,擴大標準覆蓋范圍,加快制修訂產品生產過程的能耗、水耗、物耗以及終端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能效、水效和環境標志等標準。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標識等體系,逐步將目前分頭設立的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統一整合為綠色產品,加強綠色產品全生命周期計量測試、質量檢測和監管。鼓勵認證機構對所認證的綠色產品提供擔保并承擔連帶責任。組織實施能效、水效、環保領跑者行動,推動實施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和監督制度。實施高效節能產品推廣量倍增行動、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計劃,大幅提高節能家電、綠色建材、再生產品、環境標志產品等綠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全面推行綠色辦公,嚴格落實政府對綠色產品的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制度,適時調整政府綠色采購的范圍和標準,及時發布政府采購綠色產品清單。


(三)著力培育綠色消費文化

開展全民綠色消費教育,把綠色消費納入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科普活動周、全國低碳日、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利用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引導消費者主動選擇和消費綠色產品。深入實施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同時,鼓勵企業實行綠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經營,進一步降低成本,促進公眾消費。完善居民社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探索建立綠色積分制度,鼓勵居民通過購買綠色產品、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方式積分,用于購買商品或服務。


七、規范優化市場環境

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加強規范引導,拓展市場空間,建立統一開放、競爭充分、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營造有利于產業提質增效的市場生境。


(一)加強法規標準建設

嚴格落實《節約能源法》、《環境保護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節能環保法律,研究制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完善相關配套法規,堅決查處嚴重浪費能源資源、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推進環境保護督察,對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履行環境保護工作職責的情況開展全面的監督檢查,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實施隨機抽查和專項督查相結合的監督制度,加強對工業、建筑、公共機構等重點耗能單位監察和對污染源的監管執法。加強信息公開,依法公開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和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監測結果,鼓勵公眾監督企業環境行為。建立健全節能環保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一批強制性能效標準、能耗限額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提高產品標準中的節能環保技術要求;加強與節能環保相關的國家、地方、行業和企業標準的相互協調。打擊假冒節能環保產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加大家電產品能效審查和能效標識產品的專項檢查力度,整頓家電市場能效虛標行為。


(二)簡政放權優化服務

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優化簡化節能環保項目行政事項審批流程,推進節能環保項目行政審批標準、項目核準條件等信息公開,鼓勵各級政府建立節能環保項目綠色審批通道。優化創新創業服務,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為節能環保投資創業提供更便捷的條件;落實對節能環保小微企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在就業培訓、創業輔導等方面給予支持,幫扶小微企業規避初創期風險。強化對節能環保項目的環境績效管理,減少政府對項目技術方案、技術路線等的干預。對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項目,加強規劃可行性論證,簡化項目環評審批,規范工程驗收,對位于環境敏感區的定期開展環境監督性監測。


(三)統一規范市場秩序

清理廢除地方自行制定的影響統一市場形成的限制性規定,嚴肅查處設立不合理招投標條件等行為,加快放開壟斷行業競爭性環節,建立申訴渠道和復議機制。探索改革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招投標機制,建立質量優先的評標原則,大幅增加技術標權重;定期公布重大環境基礎設施項目中標價格,加強對明顯低于市場平均價格項目的運營監管,嚴防惡性低價競爭。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嚴重違法失信的市場主體的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法公示企業環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息,實施跨部門聯合懲戒;強化糾紛處理,建立節能環保糾紛快速解決機制。在城鎮化過程中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要優先布局、優先建設,嚴格落實環評要求,做好環保知識的宣傳普及,穩妥解決“鄰避”問題。


八、完善落實保障措施

加強財稅價格金融等政策的引導支持,依托國家重大對外戰略拓展國際合作,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大財稅和價格政策支持

繼續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節能環保產業給予支持,鼓勵地方政府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和引導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落實節能環保產業稅收優惠政策,修訂完善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的增值稅優惠政策。做好環境保護稅立法和實施工作。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落實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和階梯電價政策;適時完善環保電價政策,探索建立污水處理服務費用與污水處理效果掛鉤調整機制。


(二)發展綠色金融

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推動節能環保產業與綠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完善綠色信貸統計制度,鼓勵銀行設立綠色信貸專項額度,支持有條件的銀行探索綠色金融專業化經營。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將碳排放權、排污權、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特許經營收費權等納入貸款質押擔保物范圍,推廣融資租賃等新型融資方式。強化直接融資,支持綠色債券規范有序發展,鼓勵符合條件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通過債券市場籌措節能環保項目建設資金。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建立綠色發展基金,投資節能環保產業。支持社會資本以PPP和第三方服務等模式投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探索發展綠色保險,研究開發針對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的保險產品,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支持信用擔保機構、綠色發展基金對資質好、管理規范的中小型節能環保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三)加強國際合作

推進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拓展一體化水處理裝備、高效電機、高效鍋爐、除塵脫硫設施等先進節能環保裝備的國際市場,促進綠色產品出口;依托“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鼓勵節能環保企業境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提供優質高效的純低溫余熱發電、污染治理、垃圾焚燒發電、生態修復、環境影響評價等服務。實施綠色援助,在受援國開展節能環保工程示范和能力建設,支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幫助受援國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形成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走出去”的有力帶動。實施高水平“引進來”,積極引進境外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先進技術、管理理念和商業模式,鼓勵外資投向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技術創新,支持設立研發中心。積極參與國際節能環保標準制修訂,加強重點領域節能環保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推動與主要貿易國建立節能環保標準互認機制。加強與發達國家節能環保產業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


(四)夯實人才基礎

圍繞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需要,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青年英才開發計劃、“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提升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中,加大對節能環保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培育一批突破關鍵技術、引領學科發展、帶動產業轉型的領軍人才。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方面的作用,鼓勵高校根據市場需求設置節能環保產業相關學科專業,做好課程設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多元化培訓,提升經營管理人才在金融、法律、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提高節能環保企業管理水平。強化產業技術工人專業技能培訓。加強節能監察、環保執法隊伍能力建設,提高人員業務素質。


九、組織實施

發改、環保、工信、科技、財政、住建、水利等部門要加強規劃落實的統籌協調,依據職能完善細化各項政策措施,適時開展規劃執行情況評估。開展節能環保產業調查統計工作,做好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形勢分析,加強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研究,及時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各地區要充分認識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對于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綠色競爭力的重要意義,創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地制訂本地區的實施方案,加大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規范市場秩序,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做大做強,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提供堅實的產業保障。

新聞資訊


關于集團
集團簡介
組織構架
資質榮譽
管理團隊
大事記
友情鏈接
下載中心
新聞資訊
通知公告
集團新聞
基層動態
行業資訊
媒體報道
視頻中心
企業風采
三秦環保公司
油氣工程公司
園區開發公司
中圣環境公司
研究院
中蓉圣泰公司
陜環投
更多
人才培養
招聘信息
員工培訓
簡歷登記
人才戰略
企業文化
企業使命
發展愿景
核心價值觀
企業精神
企業哲學
企業文化動態
創業大講堂
黨群工作
黨建工作
工會工作
黨風廉政
學習文獻
社會責任
慈善公益
責任理念
綠色環保
責任報告
投稿郵箱:tougao@sxhbjt.com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 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 国产精品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 色婷婷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视频不卡二 | 欧美九九视频 |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色射视频| 91在线网 | 毛片视频网站 | www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蜜桃 | 久久九九全国免费精品观看 | 久久久av | 免费看毛片基地 |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潘金莲 | 嫩草tv | 99影音 | 国产97在线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爱 | a毛片毛片av永久免费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 涩色在线视频 | 99热精品国产 | 久草在线视频免赞 | 暗黑破坏神在线观看 | 精国产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综 | 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夜色精品三区 | 女人体(1963)| 欧美成年视频 | 大地资源在线影视播放 |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麻豆 | 亚洲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爽爽爽 | 日本人又黄又爽又大又色 | 成年女人免费又黄又爽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