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國農民最主要的植物養分添加來源——畜禽糞便,如今卻變成了城鄉環境治理“難上難”的大問題。
9月22日,在湖南桃源縣召開的2017中國生態養殖技術創新大會暨第255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動物營養與養殖環境控制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教授這樣分析。
據農業部數據,當前我國每年畜禽糞污產生量約38億噸,但綜合利用率不足60%。
農業部畜牧業司畜牧處的李尚民告訴澎湃新聞,當前資源化利用的問題中,部分地區的畜禽養殖規模超出土地、水資源等環境可承受范圍,特別是南方水網地區,包括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和浙江等省,建議向東北三省等轉移。
環保部上半年累計關停畜禽養殖場21萬個
據環保部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任務進展情況,在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方面,截至6月底,全國累計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4.9萬個,面積63.6萬平方公里,累計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小區)21.3萬個。
該報告還點名了山西、吉林、黑龍江等14個省(區)未完成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且關閉拆遷工作進展緩慢。
事實上,完成度較高的福建、山東等省(市),也因著力關閉拆遷一些養殖場而遭遇了相當大的阻力,不少被關閉拆遷的養殖戶因損失重大反應激烈。
針對一些地方政府為環保“一刀切”限制畜禽養殖的問題,8月22日環保部宣傳司也公開表示:對環保不達標企業,予以整治;對合法經營企業,給予大力支持。
9月22日會議當日,一家來自山東、從事養殖環保治理的第三方公司人員也向澎湃新聞表示,所在省份執法力度很大,執法人員也因此常常熬夜加班工作,目前250頭母豬以下規模的養殖場已經幾乎沒有了。
200個以上畜牧大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列入國家支持
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等要求。
6月下旬,農業部在湖南長沙召開全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會議,汪洋副總理出席并講話,被業內稱為史上規格最高的養殖業環境保護大會。
上述論壇上,來自農業部畜牧業司畜牧處的李尚民介紹稱,針對此目標,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中央財政畜禽糞污資源利用項目,每年投入20億元,用于支持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其中,僅2017年就率先支持51個重點縣。
李尚民還強調說,在第一批51個重點縣中,作為農業大省,湖南省最多,擁有8個重點縣。
李尚民還介紹了農業部提煉出的7種糞污資源化利用典型模式,包括:收集還田、專業化能源利用、固體糞便堆肥利用、異味發酵床模式、糞便墊料回用、污水肥料化利用和達標排放等模式。
此外,據8月30日農業部召開的發布會,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介紹,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一同研究,提出要在2018至2020年,三年內“集中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大投入力度,支持200個以上畜牧大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
等到2020年,列入國家支持的200個畜牧大縣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需達到9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部分地區畜禽養殖規模超出環境可承受范圍
據農業部數據,我國每年畜禽糞污產生量約38億噸,但綜合利用率不足60%。
印遇龍教授感慨道,在古代中國,畜禽糞便是農民幾乎唯一寶貴的植物養分添加來源,因此盡管采集費力,但在當時勞動力成本低下的情況下,以人、畜糞便為主要成分的有機肥仍是植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他說,隨著國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拋棄了農、牧結合、用養結合的優良傳統后的中國種植業,幾乎完全依靠化肥,導致土壤的真實肥力不斷下降,這也限制了糞便還田利用。
對此,李尚民也向澎湃新聞分析稱,農牧結合的激勵機制沒有真正形成,特別是在基礎龐大的小養殖戶現狀下,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有所限制。
與會的一名桃源縣當地的養雞戶潘先生則告訴澎湃新聞,他的養雞場大約有4000只雞,目前幾乎所有的糞便都被運到潘先生自己的橘子林進行堆肥使用,無需另外處理。
不過,潘先生也說道,其所在的鄉鎮養雞大戶們,并非均有其他種植業配合使用糞便, “各有各的途徑,有的被鄰居拖走了,有的就被扔到其他地方去了。”
環保部水環境司一名官員同樣向澎湃新聞稱,分析《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可以發現,并非排放就等于污染環境,事實上畜禽污染中,還田利用是非常值得推廣的方式,“重點是排放在哪里,怎么排放,《條例》中都說得很清楚。”該名官員稱。
此外,李尚民還提到,當前資源化利用的問題中,部分地區的畜禽養殖規模超出土地、水資源等環境可承受范圍,特別是南方水網地區,包括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建議向東北三省等轉移。
印遇龍教授在上述動物營養和養殖環境控制論壇上說,當前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研究當前已十分迫切。
據悉,印遇龍教授所在的國家級“畜禽養殖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工程實驗室正在啟動有關于“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生態提質與增效利用技術研發”課題,并計劃申報國家項目基金。(據澎湃新聞)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