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目前的總發電量在整個電力產出中占比不到1%,它的主體價值不是因為能發電,而是因為需要環保
●在電價補貼之外,目前,安徽、江蘇、山東等省和東北地區都相繼出臺了對秸稈收集處理的補貼標準,應總結經驗,予以推廣,出臺更加靈活的成本補償機制
“當前中國農林廢棄物總量正呈逐年增長之勢,對環境的壓力不斷加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在日前舉辦的首屆中國農林廢棄物能源化利用高峰論壇上介紹說,未來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利用農林廢棄物發電。
然而,我國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目前的總發電量在整個電力產出中占比不到1%。不少與會專家認為,雖然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環境效益明顯,但經濟效益不佳,需要更多支持政策。
小電廠怎樣撬動大生態?
農林廢棄物能源化道路10年來,形成“上下相連、產業共生”新模式
2006年,我國誕生第一家農林廢棄物發電企業,不經意間農林廢棄物能源化的道路已走過了10年。
據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孫曉華介紹,10年來,中國已投運和在建農林廢棄物發電項目302個,年處理農林廢棄物9000多萬噸,每年為農民增收270億元,年供電量約500億千瓦時,年節約標煤20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000萬噸。在遏制秸稈露天焚燒、推進縣域工業園區清潔排放、發展農林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帶動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顯示了獨特優勢。
在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林產品工業園,貴港理昂生物質發電廠給園區的林產品加工企業集中高質量穩定性供熱,使整個園區由處處冒煙轉變為只有一根煙囪對外,實現達標排放。同時使園區各林產品加工企業不再因天氣、季節、晝夜等因素停產,成倍提高了林產品加工基地的產出規模。反過來,林產品加工企業又為電廠提供了更為充足的原料補給,探索出了一條林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徑。
記者了解到,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小電廠、大生態”的行業特征日益凸顯,貴港市鴻盛隆木業有限公司正是受益者之一。
據廠長呂逢良介紹,以前公司采用的是單一自備燃煤小鍋爐進行生產供熱,不但供熱穩定性沒有保障,生產的木板次品也較多,運營成本高,環境風險大,制約公司發展。自貴港理昂生物質發電公司2016年4月對覃塘區林產品工業園集中供熱后,公司通過購買供熱,省去了鍋爐設備購置、維護等開支,可隨時打開供汽管道閥門進行全天候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呂逢良說,園區集中供熱后,公司產品合格率由原來90%上升至98%,產量由每天生產5000張提高至8000張,由原來單一壓板生產擴大至集烘板、壓板一套完整流水線作業。產品走出廣西,暢銷廣東、上海、四川、湖南、云貴等地。
同時,農林廢棄物發電廠進了村,秸稈變成金。在農林廢棄物發電企業的周邊,農林廢棄物收集商用專業的收集打捆機械,將稻草、麥秸、棉梗、甘蔗葉等就地壓縮成型,然后運往電廠,切斷了農林廢棄物對農村土壤、水源和空氣污染。
據了解,在我國300多個農林廢棄物發電企業覆蓋的廣大地區,燃料收集商已經不下一萬個。他們上聯企業、下聯農戶,成為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環保惠農的利益紐帶。這種“上下相連、產業共生”的融合發展新模式,正推動著我國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持續發展。
小能源如何體現大環保?
體現農林廢棄物發電主體社會及環境價值,出臺靈活的成本補償機制
與會專家認為,我國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目前的總發電量在整個電力產出中占比不到1%,其主體價值不是因為能發電,而是因為需要環保。
與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顯現出的巨大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比,這一產業的相關企業在經濟效益上卻大多處于比較艱難境地,甚至有不少企業難以為繼。
上海證券交易所原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建議,要扶持農林廢棄物發電行業,應當在政策扶持上給予優先考慮,保持全額收購和電價補貼政策的穩定和持續,給行業吃一顆“定心丸”。
農林廢棄物發電企業最大的成本是燃料收集成本,隨著物價和勞動力成本的提升,這部分成本正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一些秸稈收集商反應,農林廢棄物收集運輸成本高,建議比照其他農產品運輸優惠政策,對農林廢棄物運輸車輛開放綠色通道,免收各類公路通行費。應將秸稈運輸農用車、破碎機、打包機等機械全面列入農用機械范圍,享受相應的農機補貼政策。
業內專家提議,對于這種“小能源、大環保”的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有必要出臺更加靈活的成本補償機制。在電價補貼之外,目前,安徽、江蘇、山東等省和東北都相繼出臺了對秸稈收集處理的補貼標準,建議在總結這些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予以推廣。
廣西科學院研究員黎貞崇呼吁,要加大科研力度,形成梯度開發、綜合利用、疊加增效的綠色發展新格局。要系統研究和實施延長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鏈問題,將農林廢棄物發電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納入各類科技發展規劃,支持國內研究機構和企業在農林廢棄物發電核心技術方面提高創新能力,增強我國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的造血功能。(據中國環境報)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